84年越军骂阵朝哨所撒尿,被骆科邦一枪爆头,越军:谁毙他赏3万_民兵_越南_战争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2:24 点击次数:114
越南部队
1984年的对越战争中,越南军队悬赏3万,只为抓住一位小小的哨所所长骆科邦。
骆科邦究竟做了什么?又为什么让整个越南军队如临大敌,甚至不惜一切代价,除去这一颗眼中钉?
不一样的“民兵”
20世纪70、80年代,越南频繁在两国边境挑衅。
中国政府、军队百般退让,得到的却是越南当局的变本加厉。
越军
展开剩余94%
最终,中国忍无可忍,展开回击,对越战争由此爆发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,节节胜利。与此同时,在双方的阵地之前,还有大量由民兵组成的“哨所”。
随着对越战争的白热化,大量优秀的民兵脱颖而出,他们作战英勇,智慧过人,给越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,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民兵骆科邦,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骆科邦
1955年,骆科邦出生于麻粟坡县杨万乡长田村。
杨万乡位于中国与越南的边境,是重要的军事据点。对越战争中著名的者阴山等一系列著名的战役,就在此发生。
为了观察敌军的动向,我军在者阴山附近,修建了长田村民兵哨所。
骆科邦的少年记忆中,中国与越南的关系十分友好。
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,骆科邦心中对抗越南、保卫祖国的愿望愈加强烈。
一直以来,骆科邦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军人梦。
而骆科邦的家距离长田村民兵哨所不远,望着民兵战士们忙碌的身影,骆科邦总是十分羡慕。
后来,骆科邦组建了自己的家庭,有了稳定的生活,心中保家卫国的热情依旧没有熄灭。
1979年3月,中国与越南军队在者阴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。
越南军队派出一个连的兵力,分为四个分队,趁着月色悄悄摸到了我军高地附近,企图偷袭哨所。
我方战士们发现了异常,迅速还击,双方战争已经避无可避。
凌晨,骆科邦听到了不远处的枪声,他再也坐不住,盘算着赶往阵地帮忙。
然而那时的骆科邦还不是民兵,也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骆科邦的妻子劝道:“我不是不让你去,我是担心,人家能收你吗?”
说罢,骆科邦陷入短暂的沉默。
一番思想斗争后,骆科邦还是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,于是拿起一把柴刀,向着枪声的方向追过去。
因在人数、武器上的差异,此时的哨所已经明显在与越军交手中落于下风。
尽管民兵们拼死抵抗,弹药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下去。一旦所有的弹药都打完,越南军队长驱直入,哨所极有可能被越军俘虏。
此后一系列连锁反应,后果不堪设想。
战士们正在绝望之际,却看到了一个扛着弹药箱飞奔的群众,此人正是骆科邦。
原来,骆科邦猜测山上的弹药所剩无几,便在山下扛了一箱弹药,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来。
民兵战士们长舒一口气,迅速装弹,再次投入到战争之中。
一番激烈交战后,一名民兵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。骆科邦没有丝毫犹豫,接过牺牲战士手中的枪,向着敌人扫射过去。
最终,凭借着顽强的意志,哨所的战士们击退了越南军队的进攻,大获全胜。
骆科邦此次战争中的英勇表现,战士们都看在眼里。自此,无人再敢提出质疑,骆科邦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哨所民兵。
在此后的数次作战,骆科邦再次凭借着敢打敢拼的性格脱颖而出。鉴于骆科邦的指挥能力与作战能力,上级任命其为长田哨所的所长。
哨所的民兵力量
尽管哨所的民兵屡次立功,但在越南人的眼中,他们始终是乌合之众。
越南士兵骄傲自满,多次对骆科邦等人进行言语挑衅:“打不赢解放军,难道还打不赢你们几个民兵?”
多次喊阵过后,越南人的自信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不久后,越南人决定再次趁着月黑风高,向长田民兵哨所发起偷袭。
凌晨,两道绿色的信号弹在空中炸开,随后越军便开始对我方哨所进行火力压制。
不久后,越军兵分三路,趁着场面混乱,摸到了哨所附近。
越南人并不知道,骆科邦早已派遣手下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越南人的计划,已经被民兵们识破。
骆科邦率领手下躲在高地,只等敌人靠近有效射程内,将他们一网打尽。
骆科邦等人静静地等待着,敌人距离他们只剩下50米,骆科邦一声令下:“打!”密集的子弹劈头盖脸地向着敌人的头上砸去。
不久后,配合冲锋枪、轻重机枪,敌军哀嚎一片,行军速度大大减缓。
此时正在正面攻占高地的越南士兵显然意识到了危险,他们担心被民兵包围,便下令撤离。
战后,骆科邦说道:“他们在解放军那里捞不到的东西,在我们民兵身上也没有捞到。”
看似不起眼的哨所,实则在对越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这些哨所虽不承担正面抗击越南军队的任务,却需要负责警戒、后勤、监视敌军等重要琐碎而复杂的工作,以此免除正面战场上战士们的后顾之忧。
战斗激烈,退无可退时,哨所的士兵们也可以拿起手中的武器,做阵地上的最后一颗钉子。
仅麻栗坡县,就先后组织了148个民兵民工连、30个民兵连支前参战,边境民兵哨所配合部队作战94次,单独作战85次,毙敌428名俘敌50名。
为了战争的胜利,民兵们也牺牲众多。麻栗坡县56名民兵在作战中牺牲,90名民兵受伤。
纵使如此,他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。
越军挑衅,以牙还牙
越南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占不到便宜,企图从背后瓦解中国的抗越体系。
他们经常带上枪支,装作我国的民兵混进村子中,随后向当地无辜的村民开枪射击。
也正因如此,当地的苗族、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体对越军恨之入骨。
怂恿妇女上战场的越军
此前越南常与苗族人交往,双方文化相互交融,越南人也经常说苗族语,然而汉族民兵对此一窍不通,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便承担起了翻译的责任。
越南军队在与我军的对抗中处于下风,便在敌后战场对我军百般诋毁,伺机挑衅。
1984年,骆科邦带领手下的两个民兵在两军阵地边界线巡逻,突然看到了对面山头上的几名越南士兵。
因为相隔较远,骆科邦看不清越军的神情,只能听见他们叽里咕噜乱喊乱叫。
骆科邦和战士们不懂苗语,并不知晓对方表达的意思。因越南士兵没有逾矩的行为,骆科邦等人并未在意。
待骆科邦回到哨所,几名苗族的民兵找到他,说道:“越南人在用苗语骂我们。”
骆科邦这才知道,他们刚刚遇到的越南士兵,竟然指名道姓地辱骂包括骆科邦在内的我方战士。
第二天,趁着天色未亮,骆科邦叫上两名苗族士兵,带着狙击枪悄悄地来到距离敌人阵地的不远处,躲在隐蔽的草丛中,静静等待着机会。
丛林地区,蚊虫众多,骆科邦等人被反复叮咬,却始终岿然不动。
漫长的等待过后,一名越南士兵终于从阵地中出来。他环视四周,发现并无异常情况,便将其他的几名越南士兵叫出来。
不久后,6名越南士兵,完全暴露在骆科邦的视野之中。骆科邦按照以往的作战习惯,密切监视着对面越南军队的一举一动。
原来,几名越军趴在堑壕周边,向着我方的哨所大喊大叫,言语之中充满着不屑。
与此同时,一名衣衫不整的越南士兵,从对面的堑壕中出来,大摇大摆地靠近我方的哨所,向着哨所的方向撒尿。
显而易见,越南军人此举,正是为了激怒中国。
同骆科邦一起执行任务的战士们,也看到了越南士兵的挑衅行为,纷纷义愤填膺地表示要给越军教训。
说罢,骆科邦便举起了手中的枪支,瞄准那名正在撒尿的越南军人。时机已然来临,骆科邦扣动扳机,一颗子弹随即射出。
正在撒尿的越南军人尚未反应过来,便应声而倒。见此情景,几名刻意挑衅的越军皆大惊失色。
为了保命,越南士兵不顾已经倒下的同伴,匆匆从堑壕里爬出来,向着自己的阵地逃命,模样十分狼狈。骆科邦毫不犹豫的一枪,给了越军极大的警示。
自此,越南士兵再也不敢在言语上挑衅骆科邦所率领的哨兵,从前喊阵、撒尿等一系列的挑衅行为,悄无声息地夭折。
在对越战争中,骆科邦所率领的民兵部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,在与越军的作战中始终落于下风。
然而骆科邦熟悉当地的地形,在与越军对峙中常常神出鬼没、出奇制胜,让越南军队十分惧怕。
越军多次与骆科邦率领的民兵哨所对抗,均以失败告终。
与此同时,骆科邦治军严谨,在没有作战任务时,他便率领手下耕种,为前线战士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食与武器。
渐渐地,在骆科邦的带领下,长田民兵哨所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战斗、耕种、送信、检查于一身的全面组织,让越南军队闻风丧胆。
一时之间,骆科邦成为了越南士兵最痛恨的中国士兵之一,双方战争一触即发。
越军原本对骆科邦枪杀士兵的行为怀恨在心,便想方设法地收集到他的具体信息。
某天,骆科邦带领手下前往者阴山观察敌情时,便听到对面的越南军队用喇叭扩音,叫嚣道:“骆科邦,总有一天,我们要收拾你!”
解放军
然而骆科邦机智敏捷,自大的越南军队想要抓住他,又谈何容易。
为了缉拿骆科邦,越南甚至开出了3万的天价悬赏:“只要谁枪毙骆科邦,就能获得3万奖励。”
战时经济状况紧张,3万已经是天价。越南拿出如此巨额的钱财,足可见他们对骆科邦的忌惮。
骆科邦的战斗能力与指挥能力之高,也由此可见一斑。
在对越作战中,骆科邦共率领当地的哨所作战20余次,击毙敌人12人。
然而越南军队抓捕骆科邦的愿望,直至对越战争结束,越军灰溜溜逃跑时都没有实现。
我军正在押送俘虏
1986年4月2日,越南军队下定决心夺取骆科邦所在的长田哨所。上午10时40分,越南部队发起总攻。
敌人火力迅猛,骆科邦却丝毫不慌乱。他组织19名汉族、苗族士兵,对越南军队展开反击。
骆科邦观察周边的情况,随后下达了命令:“各就各位,架炮!”
说罢,迫击炮在长田哨所前架了起来。民兵火炮手瞄准越南的阵地,随后开出一炮。
紧接着,越军的观察所、弹药库都遭到了猛烈的袭击。
一时之间,敌人的阵地上已经千疮百孔,到处充斥着烟雾与火光,场面混乱不堪。
在骆科邦的指挥下,长田哨所的民兵们击退了越南军队。此后越南多次组织军队继续挑衅,每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。
据统计,对越战争期间,长田哨所先后多次荣立二等功、三等功,是民兵队伍中的中流砥柱。
长田哨所的突出战绩,迅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。
1986年,为了表彰长田哨所在对抗越南军队中做出的贡献,云南相关部门授予其“钢铁民兵”的称号。
骆科邦由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被授予“模范民兵哨长”的荣誉,骆科邦个人也先后荣立一等功、二等功、三等功。
20世纪90年代,中越关系有所缓和,两国边境再次回归表面上的平静。
骆科邦放下了哨所所长的身份,转而担任乡镇人大主席。
2009年,骆科邦到了退休的年纪,依旧乐此不疲地接待前往麻栗坡参观的代表团,同他们讲述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。
麻粟坡烈士陵园
现如今,骆科邦曾经战斗过的地方,已经成为了珍贵的革命遗迹。
这里营房依旧存在,只是不再有民兵驻守,也不再有硝烟滚滚。
好男儿志在四方,而骆科邦的志向,也只不过是保家卫国、守卫一方平安而已。
正如当初所承诺的那样,骆科邦将一生的时间,都献给祖国的边疆建设。
事实上,骆科邦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战士的缩影。
在无数次边境的战争中,战士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,方才成就如今的和平环境。每一名战士,都是中国的英雄。
参考资料
[1]《中国民兵》,1984年10月27日,《一个被敌军指名咒骂的民兵》
[2]《云南经济日报》,2020年11月5日,《麻栗坡:从热血到骨血》
发布于:天津市